西昇經淺釋.道虛章第二十
馬炳文師父 註釋
老君曰 道者虛無之物 若虛而為實 無而為有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此即道體之物也,此物不虛不實,不無不有,藏於杳冥恍惚混沌之中,而生化萬有,故上古稱學道為學混沌也。能得此物,名之曰格物,得此而與本性混合為一──成為玄珠靈寶之後,可以通乎大宇宙中萬物的表裹精粗,而成為一元大我之道體,又名曰格物。
天者受一氣 蕩蕩而致清 氣下化生於萬物而形各異焉
天得一以清,一者先天一氣也,故古人云:「氣動而清,天之象也。」此氣下化,與元氣與大氣結合,而生萬有形態不同之萬物。而生生不息,此乃一本散于萬殊者也。古人又曰:「心靜而寧,地之象也。智圓而明,日月之象也。三象會合,即可見自然神性之妙用矣。」可並參之也。
是以聖人 知道德混沌 玄同也
天地未形之前,五行、四象、兩儀、大極、均藏在大混沌中,道在是德也在是,是為萬有之源。聖人深知這個本源,所以清靜無為,納身心性命於大混沌中,以成其道,以養其德。而一切不可名的玄,自然形態的妙,均和聖人的道德合而為一,以成其聖果。
亦知天地清靜 皆守一也
上節是說未生天地之前的境界,這段是詳天地已形成之後的現狀,天所以能清,地所以能靜,皆是天地安守大自然的一貫系統保而不失的原因。則如大地因有統一的磁場,所以地之五行才得凝聚,而山嶽河海才能緊緊的相接,不崩不洩;至於天的清純定力,因有道力之一的密密陰符,所以雷雨風雲不能變其常態,諸天星宿,浩浩同運,絕不亂其軌迹。這都是天清地靜守一不失的表現。
故與天同心無知
所以聖人的心,和上天的心同其光明遠大,而沒有為自己計較利害得失的念頭,這樣看來,聖人是一個無知之人了,但其實是知週法界,而無所不知。凡人之知,知必著物,但一有所著,知一而不能知二;聖人的知,是知無所著,知無所著,即是心無所住,心無所住‧才能無罣無碍,才能在大涵養中,成就其光輝本性,以至於無所不知。
與道同身而無體
聖人洞悉造化,先借假形以修真,後成聖體以忘形,忘形才能保形,保形才能易形羽化,到了色身與法身融合為一之際,立刻升入無形,而與大道無形之身無相之體合而為一了!
而後天道盛矣
能忘形無心,即可化小我而成大我,化假我而成真我,由四體而入神髓,自然一元默運,天理流行,天人一體,天道昌盛。
以制志意而還思慮者也
鉛能服汞,即是先天的道氣能制服後天的思想,使萬流入海,萬殊歸一,把所有思想及考慮均回到造化的源頭而返其故鄉,所以能洞燭萬有的表裡而證大覺之位。
去而不可逐 留而不可遣
修得一粒黍米玄珠之後,圓陀陀,光灼灼,遠在天邊,近在身旁,當其運行,其速度無物可比;當其色法二身合一之時,萬形皆滅,萬法皆空,與道常存,神鬼莫測,誰也不能把他遣去。
遠者出於無極之外 不能窮也
大道之行,深遠難極,難窮難盡,不可說!也說不出!
近在於己人不見之
得到大道玄妙及造化的人,道貫三才,兼通自身,神靜如岳,氣行如泉,神知、氣運,別人莫見。
是以君子 終日不視不聽 不言不食 內知而抱玄
修道的君子,明白「食母」「抱一」為入道的必由之徑,所以保持自己的精華,關閉耳目口三寶,不聽、不看、不言、不味,以神馭氣,慧光內凝,抱玄合冥,真宰立基。
夫欲視亦無所見 欲聽亦無所聞 欲言亦無所道 欲食亦無所味
道人當他身心與大道合同之後,這萬化之母的大道之源,與他的眼耳口之根,自然相印相涵,凝成不二的境界,此時色、空、有無的枷鎖,全部解脫,六根歸元,一輪圓滿,再也沒有任得欠缺,這時如欲說他視無所見,其實宇宙一體而無所不見;說他聽無所聞,其實天上仙樂,地獄哀號,蟻如牛鬬,蚊似雷鳴,無所不聞;說他言無所道,其實正與億天仙真,無極至聖,共說無生妙法;說他食無所味,其實正在品嚐鴻濛之酒,醉臥無上洞天。道人如能修到一無所有,則無所不有;一無所得,則無所不得了。
淡泊寂哉 不可得而味也 復歸於無物
空寂的大道,淡泊而無味,空寂淡泊之中,極物之根,是謂得本,得本便可到達無物的境界,到此境界,道體密封密合,既無有體之身,那有可開之口,所以雖有山珍海味當前,也無心再分辨其味了。而無味的道味,亦視同有味之味,也不再加分辨了。
若常能清靜無為 無自復也
靈台無物,身不為欲念所役,順天而動,率性以行,使六根還元、神氣復初,自然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自然虛無來復,大道營衛其身。
返於未生 而無身也
虛無來復,融合身心,始能返於父母未生前的真面目,而成就無體之體,無身之身。此體此身,才是萬古不壞的法身,無形無相的道體。
無為養身 形體全也
能「無」則私慾淨盡,「無」中能有所作「為」,去做含德凝和的功夫,則道氣漸可包裹及貫通一身上下,以保全及浸潤其形骸。但應特別戒慎的,念頭一動,立刻混沌破失而落入有形有欲的後天,必須無欲清淨,納入先天,才能以道全形。
天地充實 長保年也
人能無欲無念,晉而與天地精神往來連貫,剎那之間,其有限的形軀,即被天地無涯的元氣充實,定實日久,自然生生不息,長保天年而為駐世不老之仙。
(總釋)
以上從第十八章起至本章節「長保年也」句止,應分第十九、二十、兩章,而流傳迄今的原著,未作如是之分,不知其因安在?玆綜合將以上章節總釋如後:
太上指示:古代修道的人,沒有不是從納入自然、順其自然、符合自然,而後才能把大道修成的。道是自然,應當無念以與道符,如果用人心強加左右,則是心中實而不虛,不能容受一切,那就失去大道的本體了!必須去貪欲而入虛無,方可合乎道範。但自從道生萬物之後,道人應觸類旁通,不為物困,了解每一個體的物中、均有大道無形的精華存在、所以明道的人,能從任何個體之物中,會通天、神、命、玄,而與異名同實的大道合而為一,以得到真正的解脫。
關尹子親聆太上的各章節開示後,即有所了悟,便說道:試觀水能穿石,可故道能透物,道德的產生,大道的修煉,均從大混沌中(上古稱學道為學混沌)得來,混沌中生道產一,天地得一守一,然後才能不與道離而得清寧,道人明此,實行法天則地,收斂意志思慮,學習無知,而與天同心;學習無體,而與道同身。及至修至一粒玄珠在握,則此玄珠有如無首神龍,留也留不住,逐也逐不走,遠在天外,近在已身,功夫到此,即應忘去六根之用,抱玄守一,返於未生,歸於無物,則大道及天地精華,永遠充實道人的身心,使之先作駐世之仙,再證無上之果。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