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概論內丹在中國的發展演變
作者:蕭進銘 教授
興起於中國唐末五代之際的內丹教法,其終極關懷及根本歸趨,和《老子》、《莊子》、《太平經》所言的「抱一」、「守一」、「守中」,以及上清家所強調的「存思」、「守三一」之法,並無二致,皆同樣是以常道之合契及生命之由有返無、由實返虛,由是而得以自在解脫為最終目標,只是其修持的方式、次第及重點有所不同罷了。
是以,內丹之學,本質上乃是一種以身證道契道的自在解脫之學,抑或如老子所謂的「歸根復命」、「復歸於無極、嬰兒」之學。《鍾呂傳道集》、王重陽及《唱道真言》所謂的,「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全命保生以合於道,當與天地齊其堅固,而同得長久。」「本來真性喚金丹,四假為鑪鍊作團。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袞出入仙壇。」「丹也者,道也。」等語,對於內丹的如是終極歸趨,皆有相當精要的表述。
也正因如此,唐末五代內丹之學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有其漫長的思想淵源及學術積累演進過程,且為先前各種煉養之術的重要總結。
內丹教法最初的源頭,實可上溯至上古的巫史聖人之學。如是之學,發展至先秦時期的老子、莊子及《易經》、《易傳》,則有系統性、整合性之「內聖外王」學說的提出和建構。 此「內聖外王」之學(尤其是「內聖」之學),乃是內丹最主要的指導理論之一。
先秦以降,漢魏六朝至隋唐的守一、守三一、存思、內觀、胎息、服氣(服元氣)、齋戒、重玄等煉養法術、學說,以及其相互轉化原理等認識,亦皆對內丹之學的建構,有所助益及影響。外丹學所發展出來之完整名相及理論體系,在內丹創立初期,更多為其所援用;只是將外丹原本用來指謂外在材質、行為(如鉛汞、藥物、鼎爐、文武火候)的語彙,皆轉化為指涉身體內在的神氣等物及修煉方式。內丹之所以能在五代之際建立起理法兼備的理論體系,先前之各種煉養教法及外丹的理論名相,實皆提供相當重要的思想理論資源。
五代宋初《鍾呂傳道集》、《靈寶畢法》這樣的內丹成熟理論代表著作,較少看到佛學的影響,但到了北宋張伯端的《悟真篇》及王重陽的《全真集》等丹著,已可清楚看到二人極力融攝佛學(特別是當時所流行之禪宗)的痕跡和企圖。禪宗本是吸收老莊道家思想後所發展出來的中國化佛學代表,兩宋金代的內丹,在融攝佛學、禪學之後,除使其理法更加直捷簡要外,也使其心性之學更加的精微明晰。如是,一種強調性命雙修、功行並重、內外兼修的內丹學,便在兩宋之際,發展成一個足以和隋唐佛學及宋元明心學、理學足以鼎足而立,且影響十分深遠的道家大教及重要修行傳統。無論是宋元以後強調「內煉成丹,外用成法」的道教新齋醮,還是周敦頣、王陽明的理學、心學思想,皆可看到內丹的深刻義蘊。
而王重陽於金代之時所創立之嚴謹出世性的全真道,則又開啟丹道以道觀及住觀之出家道士為傳承主軸的嶄新傳統。以丹道修行為主的全真道,在得到元朝皇室的大力支持而傳遍大江南北後,也將鍾呂、全真丹道的信仰、教法,透過宮觀及戲曲、小說、史傳等媒介,而傳播至中國各地,連帶掀起民間修丹的風潮及丹道人物、教法、信仰在民間的推廣。在另一方面,曾深受內丹思想影響而創立的宋明新儒學,在其成熟及得到國家支持而普及於朝野時,其思想教法,亦同樣反過來影響了內丹、淨明道及道教的齋醮。類似李道純這樣的元代重要丹家,即可看到宋元儒學的深刻影響。三教合一、三教一家,本是王重陽全真道的重要主張,但在初期,融攝佛學禪學的地方較多,儒學較少。這種情形,到了元明以後,已有所改變。
明代之後,正一道受到朝廷重視的程度遠高於全真道,全真道的發展,遂有日趨衰微之景況。不過在另一方面,丹道思想教法之走入民間,在民間傳播的情況,卻與日俱增,日愈普及。伍沖虛、陸西星、李西月丹法的創立,羅教、無為教、黃天道、金丹道、金堂教、青蓮教等融入內丹,甚至以內丹修持為主之各種民間教派的出現,以及以丹道教法為宣揚重心之《西遊記》、七真小說、寶卷的出世和廣傳, 都是丹道離開出家道觀、道士的傳承,轉傳民間、「火宅」的重要趨勢和印證。
事實上,自唐末五代興起,歷經數百年,不斷發展演變的丹道,至於明清之際,也如佛學、儒學一般,在道觀當中的傳承,都同樣出現創造力疲乏,難以再推陳出新的衰弊情況。是以,丹道教法之從道觀走入民間,一方面出現簡明化、圖像化、綜合化、公開化、普及化、世俗化、民間教派化等現象,以期能適應民間普羅大眾的程度和需求外,在另一方面,也開始出現蘊釀育化新時期或新穎式丹道的情況。
比如,出現於清初康熙年間、藉由降乩方式產生的《金華宗旨》一書,除降乩的道壇、人物,乃是北京民間道徒所組成的覺源壇外,在書中也宣揚以天仙大道來取代傳統的南北二宗丹法的思想。在內丹的修持方面,該書也的確採用一種較為直截簡易的回光法,鍾呂丹法原先所強調的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等次第,則不再採用或強調。(詳參黎志添的研究)覺源壇這樣的乩壇案例,在明清之際,不僅不是單一個案,甚且還相當普遍。同樣類似的情況,亦存在內丹西派吳天秩、汪東亭以後之「身外虛空」及戰後台灣天帝教的「正宗靜坐」等教法。
是以,在明清以後,丹道的傳承,儘管在道觀、道門當中,仍有類似劉一明、閔一得這樣重要丹家的出現,但其傳承、傳播的主力,的確已開始轉向民間的乩壇、道徒、鸞生、儒生、民間教派及戲曲小說。如是的丹道民間化趨勢,在清末民初開始受到西方的文明、文化劇烈的衝擊後,更是發展至高峰。類似鄭觀應、陳攖寧改革傳統丹道、融攝現代科學知識的呼聲和作為,趙避塵融合西方醫學生理學知識之《性命法訣明指》一書的出版,以及先天道之改革派同善社的廣印丹道經典,都是來自民間力量的顯著案例。此時之際的道觀系統,幾乎沒有太多的回應和實際作為。
清代,經由金堂、先天等民間教派傳入台灣一地的丹道教法,即是一種民間教派化的丹道。而戰後解嚴前所出現的丹道流派及丹道結合西方學術的探討,則主要是延續明清以後的民間教派及鄭觀應、陳攖寧、趙避塵、蔣維喬這樣的改革及融攝西方學術的路線。這樣的革新路線,以及融攝西方宗教、學術和人類各文化之身心靈修行傳統,以期能孕育出新時代丹道的工作,一直到今天,仍持續不斷在進行發展中。
附註
「內聖外王」一詞,語出《莊子・天下篇》,莊子以此語來統攝上古聖人之學的要旨及精髓。內聖之學,即是「內學」或「內證、內明之學」,其旨在向身內體道證道,通一貫中,由是而得以開顯形上超越的智慧生命。因得以體道證中、開顯超越智慧,乃能涵容萬有、知微知彰、觀妙觀徼,明通天地自然之運行理則及種種變化之機緘,進而落實體現於外在言行及種種作為,並開展締造合乎道義之治國理民的體制和事業。對於如是的「內聖外王」之學,《易傳・坤卦・文言》所謂「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一語,頗能精要說明此學之要義。筆者以為,易、老、莊、管子等先秦學說,實可以「內聖外王」之學來統攝,老莊對於內學之闡發,尤其著重和透徹,其對內丹的影響,主要是在此方面。易老莊的內學,也在內丹得到最極致的闡析及發揮。老子的「玄牝」、「嬰兒」、「致虛守靜」等論述,以及《易傳》的「黃中通理」說,都是代表性的範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