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昇經淺釋.行道章第九
馬炳文師父 註釋
老君曰 子若行吾道 當知上慧源 智亦不獨生 皆須對因緣
太上說:大道是通行無滯的,一元之體,無所不到,無所不通,無所不貫,包裹萬天,彌綸無盡世界,一脈相連,通乎有、無、空、色的種種境界而無阻無碍;獨立不改其常,周行毫無止息,天為之旋,地為之轉,鳶飛魚躍,無窮化機,這都是吾道之行。閣下如行吾道,應先俱有無上智慧,正知正見,作為明道的本原;但俱有此等無上智慧,有賴上聖真仙的啟迪,方知造化的通渠,以破除有、無、空、色的重重阻礙,而能得到返本還原,但聖師的啓發,必須有可教的最佳弟子,而後因彼此的緣份而授受心法,使一人得道,福廕眾生,說來真是一件不比尋常的大事。
各有行宿本 命祿之所關
一個人的富貴福祿,關係個人的宿命,道德涵養高的人,注重修為於前,上天自然在他性量涵蓋的範圍內,予以充實,使其能獲應有之福;不事修為而又敗德傷品的人,沒有大的容量承受上天充實之德,所以其品其福,日趨卑下。雖說成之於天,而為之端在自己。
同道道得之 同德有德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得大道中的五行之秀,而為萬物之靈,如能知道從人的部位去做會三、併二、入一、合道的功夫,步步上昇,做到我身即是道身,我心即是道心,與道不分不離,才算是一位真正得道的高人。物各有根,人皆有性,人得大道所給與的秉賦,而有良知的本性,性量廣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含,得此厚根之德,不變不失,民胞物與,無量慈悲,才算德配天地之聖人。
宿世不學問 今復與失鄰 是以故得失 不樂於道文
前生前世不知勤學好問,禮下於人,去求明師、問真訣、通造化、恢復大道的本體以了生死,所以今生又來人間,承受生老病死之苦!今生如依然故我,不知猛省悔悟,勢將永無止境的得身失身沉淪下去,無法成就正等正覺而到達彼岸!因此,大道靈文,對於不求修道悟證的人,他必不樂於用心研究;要知靈文是闡揚大道的文字,是集千聖萬仙修道成真的經驗而成,循其路徑前往,可以得到正確的指標,可以提早明理達事,而縮短修道證果的行程。
有人說:「得訣歸來不看經」,又有人說:「得訣歸來好看經」,到底丹經靈文應當不應當去看呢?茲重述淺見:如果屬於不認識文字之人,或確無看經的時間之人而外,還是看經比較為好。因為大道無盡,道經靈文也含藏無盡,看一遍有一遍的了解,看十遍有十遍的體認,未得訣前,可以以經試師,既得訣後,可以以訣印經,明白了有字丹經之後,更應了悟無字丹經,功滿行完,然後才有天書下詔,知道什麼是天書下詔,才能昇仙證真,所以丹經靈文不可不讀,更不可不細參熟讀,得意忘形,得理忘言,隨讀隨以功夫印證,必然增加受益。如果得到一種或數種法訣之後,不願參讀上真靈文,必屬於固步自封不再求進之人!人各有志,此事全在個人一念迷悟及銳取決之間,而其決定,對其道修前程,關係至深且鉅。
貪欲利榮寵 受施念恩勤 更以財相厚 不哀下窶貧
道本清淨靈異,不染污濁,靈之體能保而有者,即是仙真。如果內心失掉清凈,行為在於貪利獲寵的人,必注重於施恩求報,而無愛人濟貧之心,這樣居心的人,怎能修習清淨無為的大道,而證得大慈大悲博愛無疆的仙真呢?
必復多瞋恚 無所處定原
念念以利害為計較的人,必然多怒多疑,驚懼有加,以致性天蒙蔽,自已的主宰不能安定於心中原來正位,終日內心不得安寧。
學不得明師 安能解疑難
普通做學問,必仰賴明師的指導,修道更要如此。道中的明師有三:一、修道已成,位證上真的仙師。二、內功已成、外功未足,待詔飛昇的聖師。三、已得全部真傳,財侶未備,尚未修成的真師。這三種老師,才算真正的明師。得此明師,指點由末返本道程,解開煉精、煉氣、煉神、煉虛、及防危慮險重重疑難之處,方可有出離苦海一刼造成的希望。如果尚未際道上述明師,應當航海梯山,至誠訪求,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吾友謝省塵先生,真誠好道,曾以二十餘年之歲月,求師訪道,走遍了我國大江南北,凡有人替他解釋道中理法,必頂禮參拜,多年辛苦,可惜所遇之師所得之法,全係枝節皮毛,而深以未遇能貫徹大道的體用真師為憂。三十年前,伊同余客居基隆,共息一室,其每晚午夜必悄悄起身,在庭院中楚香長跪,叩拜上天,喃喃祈禱,請求上天見憐,俾能早遇明師,禱後每痛哭流涕,不能自己,經詢其故,對曰:「家父昔年多病,一次病重,醫藥罔效,余曾以愚孝割股奉親,幸得延年數年,及父再次病篤,勢將不起,余用墨筆親書『努力修道,度父成真!』八個正字於手掌示父,父見字心喜,含笑而逝,余將屆暮年,雖到處求師,可憐命苦德薄,迄尚未遇真師,不明大道,父在九泉受苦,我在人間偷生,怎不叫我心急如焚!午夜淚下!」
余聞謝先生之言,大受感動,亦從該時起,加強到處訪師,茲後謝先生果有所遇,深入峨嵋山而去,余亦幸邀上天見憐,祖師加被,得能明理聞法於真師之處,可惜僅能入山試靜於短期之中,雖有寸進,實皆仰賴天恩師德,今後如人事了畢,當即忘我合天,再求深造。古仙云:「有人助我扶搖力,一舉同遷到十洲」。
吾道如毫毛 誰當能分明
大道雖大無不包,然更是細無不入,大則生天育地,運行日月;小則一亳之端、亦充滿無窮造化,至微至極,即是至大,這種至微之極,踏實累積,連貫一起,即是大道的整體。所以「聖人為大於其細」,可惜這個事理,修道的人,功夫未到「無入而不自得」的階段,難能明白其中分際。
上世始以來 所更如沙塵
以道為身的上真,經歷每一盤古,有如經過一個晝夜,所以一到地闢天開,即降世度人,所歷刼難,有如塵沙之多,在無數的世界變更之中,均是屹立於不變之原,功參造化,福佑含靈,典籍是不勝悉數之記載的。
動則有載劫 自惟甚苦勤
太道開明,化生諸天,天包於地,地生萬物,覆載之間,天旋地轉,動態不息,因此有生必然有滅,有形必然有化,能修道成真而化去心中私慾及血肉之軀而與大道合其真常的,是為超刼的仙真;不能道成自化的,必然淪入生生死死的輪迴浩刼之中!
知此浩刼之可畏,應當自立自強,在苦難中勤苦修道;道成之後,再於浩刼中救度可憐的眾生,以體上天好生之德,此種工作,更是勤苦的,所以修道的人,當他道成之日(道心道力宏願合而為一),即把參贊化育的偉大重任,一肩挑起,輔弼大道的生化,使無盡宇宙的公共道德及公共秩序得以發揚及維持,必克使萬有各得其所,萬靈齊返元始境界之後,才算大願停止,大功告成。
吾學無所學 乃能明自然
學有所學,乃是學其有形有象的糟粕;學至無所學,才能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歸到萬物兆端的本體大自然。無所學之學,叫做絕學,是絕對待、了生死的成仙證聖之學。學此絕學的人,放下身心,收斂思維,凝聚造化的精華,溶入天地萬物未形之初的大洪爐中,經此再造,因之才能明白自然之道而合自然之道,以至脫刼離苦,誕登彼岸。
華要歸其實 莖葉如本根
修道法門,雖然眾多,而正統道法,總是以清淨無為、返本還原為皈歸。本原是道,也是自然。所謂返本,如同滿樹花朵,歸於一粒種子;莖莖葉葉,歸於樹木之根。
為歸道祖首 以知元始端
作為一個修道的人,如果能返本還原,歸到大道疇範,可以作為萬有之祖,眾生之首,自然了知天地之始,萬物之元,朕兆之端,而成就高高在上不為萬物困縛的大覺金仙了。
子當無相啟 勿以有相關
明白了上面所說,閣下應當打開「無相」之門,而入道證聖,切莫被有形有色的「有相」關鎖,而不能逃出生死圈外。
(總釋)
此章是太上教人應當先明白大道而實地去修行大行道。道德是成仙作聖的根本,世界上所有外物的引誘,必須悉數摒除;人海中有成道的真師而存在,應當虛誠訪求。大道至精微而極廣大,為脫刼成真的惟一憑藉,學道的人,應努力向上,歸到根本上去,破除種種有相的枷鎖,以證虛無自然的道體。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