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淺釋.虛用 五章
馬炳文師父 註釋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大道分運道力大能於天地,使天地化生萬物,生生不息。在至清之天與至寧之地來講,皆是無心之施,亦是無心之化。如此大仁大恩,不自居功,而視所生之萬物,如同草木豬狗,也絲毫無向所生者之萬物有所索報。明道得道的聖人,以道為身,法天則地,教化眾生,使百姓互愛互敬,安和樂利,晉而精神昇華,與道合真。如此仁德,也是不自居功,毫無索報,如同天地之視萬物一般。
大道生氣,普運普化,一氣呵成而成天地萬物,則一氣流行與天地萬物之間者,無所不過,無所不化,無所不存,無所不神。一如大海之水,可通過海中山礁,也可通過魚龍內外。山礁魚龍隨取隨洩,流通分潤,無有阻礙。周流不怠,一體圓成。故曰:「民吾同胞,物吾與焉」,又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
橐籥二物,皆係中空,故鼓吹而風行其中。「天地虛無上下空」,也是如同橐籥一般,以一氣流行而生化萬物,水火、風雷、山澤,無不一氣貫通之。故生生不息,化化無窮,以顯大道之行於人間之玄妙處也。聖人則之,立調息之丹法,分潤造化。仙佛則之,立調心之法,以成無上之靈運。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多聞數窮 不如守中
天地橐籥,中虛無隔,氣行其中而暢順無阻。故天地變化,可以生生不息。因此聖人寡欲清淨,不睹不聞,以求道氣之分潤流通。而入大道之流,以合大道之源。如不這樣,則身心不虛,如何能成載道之器?成就個得道之人?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亦即放下心身,將二五之精凝聚結合,宛然不動不搖,所成就玄妙之處也。人能守此勿失,可謂立志。「夫志,氣之率也」。即效法先仙「不睹不聞存覺性」功夫也。存之久則五氣朝元、真陽來歸、玄珠顯相,而法身漸漸建立矣。
【總釋】
此章言道力施行運轉,而生化之天地萬物,大道皆施而無取;聖人則之,故忘物忘功,以證道體。更指明天地之間,虛如橐籥。所以真氣才能流行不滯,運化不息。聖人法之,無言以贊鴻濛,希人人皆是道器,成為得道之人。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大道分運道力大能於天地,使天地化生萬物,生生不息。在至清之天與至寧之地來講,皆是無心之施,亦是無心之化。如此大仁大恩,不自居功,而視所生之萬物,如同草木豬狗,也絲毫無向所生者之萬物有所索報。明道得道的聖人,以道為身,法天則地,教化眾生,使百姓互愛互敬,安和樂利,晉而精神昇華,與道合真。如此仁德,也是不自居功,毫無索報,如同天地之視萬物一般。
大道生氣,普運普化,一氣呵成而成天地萬物,則一氣流行與天地萬物之間者,無所不過,無所不化,無所不存,無所不神。一如大海之水,可通過海中山礁,也可通過魚龍內外。山礁魚龍隨取隨洩,流通分潤,無有阻礙。周流不怠,一體圓成。故曰:「民吾同胞,物吾與焉」,又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
橐籥二物,皆係中空,故鼓吹而風行其中。「天地虛無上下空」,也是如同橐籥一般,以一氣流行而生化萬物,水火、風雷、山澤,無不一氣貫通之。故生生不息,化化無窮,以顯大道之行於人間之玄妙處也。聖人則之,立調息之丹法,分潤造化。仙佛則之,立調心之法,以成無上之靈運。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多聞數窮 不如守中
天地橐籥,中虛無隔,氣行其中而暢順無阻。故天地變化,可以生生不息。因此聖人寡欲清淨,不睹不聞,以求道氣之分潤流通。而入大道之流,以合大道之源。如不這樣,則身心不虛,如何能成載道之器?成就個得道之人?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亦即放下心身,將二五之精凝聚結合,宛然不動不搖,所成就玄妙之處也。人能守此勿失,可謂立志。「夫志,氣之率也」。即效法先仙「不睹不聞存覺性」功夫也。存之久則五氣朝元、真陽來歸、玄珠顯相,而法身漸漸建立矣。
【總釋】
此章言道力施行運轉,而生化之天地萬物,大道皆施而無取;聖人則之,故忘物忘功,以證道體。更指明天地之間,虛如橐籥。所以真氣才能流行不滯,運化不息。聖人法之,無言以贊鴻濛,希人人皆是道器,成為得道之人。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