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昇經淺釋.道象章第五
馬炳文師父 註釋
老君曰 道象無形端 恍惚亡若存
太上說,大道是沒有形象和端倪的,所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不有不無,無影無蹤,是隱藏羅森萬象中,不可名狀的神髓,是宇宙萬物的自然本體,所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必須萬念放下,神氣合一,然後可以漸漸地體會玄關一竅之中,進一步充周乎四體,再進一步與天地精神相互往來,最後與無際無邊無象之象的大道合同而位證上真。
譬如種木未生 不見枝葉根
參天大木之能臨風蔽空,最初是尚未有形的萌芽發生於大地土壤之中,當樹木的種子埋藏在土壤之時,既無根苗,又無樹葉,足見有自無中所生,真空能產生妙有,由此可知一切萬物,皆蘊藏於無形的大道之中,在其未發散成為萬殊之時,是不為人見的。
合會地水風火 四時氣往緣
地、水、水、風、名為四大,四大聚會,合成有機體的地球,而生育萬物,一如修道的人,把精氣神三寶凝結一體,而成道果者相同。四時之氣的運行,如果不能周而復始,無損無傷,必然成就生老病死的狀態;精氣神三寶如果不能聚會而與大道合一,也必然有生滅,隨業力而往返於生老病死的因果循環及因緣聚散之中。
氣為生者地 聚合凝稍堅
道炁即是先天一炁,先天一炁蛻化而生萬有,故先天一炁是修道人的無形真土,放眼宇宙,日月星辰,無一不是從此真土化生,所以先天一炁,乃是萬有出生之地。萬物的產生,皆從此至柔一炁中氤氳化育而出,當其初生,必由於柔弱;及其死亡,必由於剛強。有形之質,出自無形之炁,此為生之本;及其形質堅大,老氣橫秋,不能返於柔弱再與道氣合一,乃為死之源。
味異形不等 皆苦辛鹹酸
甘、苦、辛、鹹、酸,是五味,五味從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而生,然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形及五行之神,也分別因其秉賦不同,而造成其質其味的各異。
氣行有多少 強弱果不均
萬物成形之初,因其受氣有清濁的不同,亦即五行之氣貫注多寡的不同,因此五行之氣所形成的果實也有強、弱、大、小、千態萬狀之各異,因之造物並不均衡。
同出異名 各自生意因
萬物同自先天一炁蛻變而生,所以叫做同生。因其秉賦有錯綜複雜之不同,所以名色各異。人類得其正清泰和之氣而生者,屬於良善;得其邪惡偏濁之氣而生的,屬於險惡,意念殊生,因果逈異。
從是異性行 而有受形身
因為萬受氣之初其性各異,而化作了千態萬狀不同形勢體態之身。
含養陰陽道 隨所倚為親
有氣便會有陰陽,萬物為陰陽之道所含養而得成形,因此成形之物,各依現有形體而便見此形體為其可倚可靠之親,以致萬物因此分成各種各類的個別小我,忘卻本源是道而不知倚道為親了。
生道非一類 一切人非人
陰陽變通,生化類別不同的萬物,能全得五行之氣及五行之性的為人,不全的為物,其中氣與性亦有不同,因此萬物的內蘊及形成也因而分歧不一(人類有五種)。
本出於虛無 感激生精神
旡能生有,有從旡生,太極生兩儀而見陰陽,陰陽相互感動盪而生精神,精神散則為光為電,結合而成形成質,磁場以範圍之,大道以通運之,從此生生不息,化化無窮。
譬如起音者 掇絃手動傳
萬物之生,從靜中而生動,好比用手彈絃,五音應手指之動,便從絃發出美妙之音,而遠播於外。
宮商角徵羽 口氣呼吸噏元
宮、啇、角、徵、羽,是五種不同樂器所發出來的聲調,樂器的發音,由於手與口之用,所以手為聲本而口為音元,然而手口所以能為用,因為有了身體的生存,而身體的生存,是由於口鼻呼吸之氣能攝取大道元和之氣以為養的原故。
身口意為本 道出上首元 本淨在虛靜 故曰道自然
身、口、意、三在的獲得,得自無上玄元為首的大道,這個大道,其本體是自然虛靜的,因之身口意三者,本來也是虛靜的,如同樂器一般,不扣則無聲,所以人能虛靜其心,不起念分割,澄澄湛湛,虛極靜篤,那麼則雖具有身口意三者,仍是虛靜自然圓滿無缺的道體。
五音所動搖 遂與樂色連
到了意動身動口動之後,藉著宮商角徵羽而五音遂發,因此與花花世界中的五光+色相互結連,形成了無盡無休的樂章與良辰美景,而宰割了大道的渾淪之體,因之身內的精神,經由聲色之門,而消耗四散,以至於由少壯而趨的衰老。
散陽以為明 布氣成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六根為用,與外界各種不同的東西所接觸,才有知見之明,此乃由於內蘊的陽和道炁,散佈所致;從此本散為萬殊而精華外洩了。
從是有生死 道遂散佈分
由於道氣從六根向外散佈,所以人類失了囫圇無割的道體掉,而有生有死,精華消失則死,重秉道氣又生。於是生生死死輪迴不息,披毛帶角所成的形態,也隨平時所造所作而異。
去本而就末 散樸以澆淳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無形無名無情的大道,初散而化為仁義,再散而化奸貪,因此世風日下,民俗流於刻薄澆漓,而失掉其淳厚樸實之風了。
道變示非常 欲使歸其真
有生有死,乃非常之道,無形無情無名,乃大道渾厚的常態。上述種種生死之因,皆由於大道的人為失守而形成蛻變,人類應由於生生死死無窮之苦,而悟真常的大道,快快把忠孝仁愛之事做全,下手去做歸根返本之事,以期與道合一,而至永恆不變。
(總釋)
此章是 太上開示大道無象,為宇宙萬的本源,萬物之形,皆秉道氣化生,元和道氣,散為萬有,如不知歸根返本,必流入生滅之途,欲了生死,必須修道合道,以歸無形無象而能生出有道象的大道之中,因為大道是「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的緣故。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