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淺釋.法本 三十九章
馬炳文師父 註釋
昔之得一者
往古得到先天一炁的,有下列說明。
天得一以清
一是大道之道力大能,天得之才能清達高明。
地得一以寧
大地得到它,才能安寧以成博厚。
神得一以靈
神得到它,才能通靈變化。
谷得一以盈
山谷得到它,才能成其空虛,納水以儲。
萬物得一以生
萬物得到它才能生長生存。
侯王得一為天下正
政要得此正炁在躬,身存正氣,心存正義,所以能治正天下。
其致之
得一有上述之福,失一則有下列之禍。
天无以清將恐裂
天得道炁以清,如不能道炁常續常存以保其清,其中心必起變化而將形成分裂。
地无以寧將恐發
地得道炁以寧,如不能道炁常續常存以保其寧,則大地堅凝不固,必生變化,以致災難發生。
神无以靈將恐歇
神得道炁以靈,如不能道炁常續常存,則能源斷失,油盡燈殘。
谷无以盈將恐竭
谷不能保其虛空,則無水可儲,將會枯竭。
萬物无以生將恐滅
萬物如把道炁斷失,則生存無本,將趨滅亡。
侯王无以貴將恐蹶
政要治國以有正氣正義而貴,失此必敗。
故貴以賤為本 高以下為基
由於上述種種事證,故應勤以開源,儉以節流,積賤以成貴,居卑以養德。所以修道之人,必先築基而後可以得藥,必先煉已成熟,然後方可還丹也。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此其以賤為本耶 非
昔之得一者
往古得到先天一炁的,有下列說明。
天得一以清
一是大道之道力大能,天得之才能清達高明。
地得一以寧
大地得到它,才能安寧以成博厚。
神得一以靈
神得到它,才能通靈變化。
谷得一以盈
山谷得到它,才能成其空虛,納水以儲。
萬物得一以生
萬物得到它才能生長生存。
侯王得一為天下正
政要得此正炁在躬,身存正氣,心存正義,所以能治正天下。
其致之
得一有上述之福,失一則有下列之禍。
天无以清將恐裂
天得道炁以清,如不能道炁常續常存以保其清,其中心必起變化而將形成分裂。
地无以寧將恐發
地得道炁以寧,如不能道炁常續常存以保其寧,則大地堅凝不固,必生變化,以致災難發生。
神无以靈將恐歇
神得道炁以靈,如不能道炁常續常存,則能源斷失,油盡燈殘。
谷无以盈將恐竭
谷不能保其虛空,則無水可儲,將會枯竭。
萬物无以生將恐滅
萬物如把道炁斷失,則生存無本,將趨滅亡。
侯王无以貴將恐蹶
政要治國以有正氣正義而貴,失此必敗。
故貴以賤為本 高以下為基
由於上述種種事證,故應勤以開源,儉以節流,積賤以成貴,居卑以養德。所以修道之人,必先築基而後可以得藥,必先煉已成熟,然後方可還丹也。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此其以賤為本耶 非
道人心中主宰,比作治國政要,兢兢業業,以臨淵履薄冰謙卑之心情,從事無我居下,收拾游離之萬念歸於性天,挹取道中的元炁培養靈明。壹志凝神,辛苦注真,不欲有成,必將得道。此非以賤為本、以下為基之修習乎耶?
故致數與无譽
无譽是無名之大道,數是後天事物之相。前者是本,後者是末。由末返本同登道岸,是修士應當致力及之者也。
不欲琭琭如玉 落落如石
美玉稀少是為珍品,易遭非人之窺伺;石塊眾多是為賤物,倒遭眾人之輕視。聖人對外齊物等觀,對內中道自居。
【總釋】
故致數與无譽
无譽是無名之大道,數是後天事物之相。前者是本,後者是末。由末返本同登道岸,是修士應當致力及之者也。
不欲琭琭如玉 落落如石
美玉稀少是為珍品,易遭非人之窺伺;石塊眾多是為賤物,倒遭眾人之輕視。聖人對外齊物等觀,對內中道自居。
【總釋】
此章言天地人物,皆是道炁生成及補給。既要對道炁加以保有,更不可與道炁絕源。人之修道,應建立主宰,善握道炁。至於積精累氣,要一絲一毫存積。從小處著手,以期居卑養德,由末返本。對於天下萬物,要一體等觀,從容中道。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