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淺釋.為道 六十二章
 
馬炳文師父 註釋 
  
道者萬物之奧 
 
萬物為大道所生,天地係萬物之大者,一粒塵沙及原子、核子為萬物之小者。但大道無不充塞包裹其內外。因大道無形,本體至深至廣、至大至真,無得而名。
 
善人之寶 
 
修道之善人,以道為天下至寶,求之修之,得之寶之。
 
不善人所不保 
 
行為不善之人,既不明道愛道,所作所為,背道而馳,自己不求自保,大道亦無法加以保全。
 
善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人 
 
修道以樸實為歸,言行以合道為法。不可流入求利之市儈,求名之俗子,而以言行炫耀於人。
 
人之不善 悉棄之有 
 
道無棄物,聖人有教無類。大道之行,即在化不善為至善,同歸樸實之天。
 
故立天子 置三公 
 
道立天地,置三公,即是使萬民能得其教養,以達與道合真也。人間即是道場,使不善可化為至善也。
 
雖有供之璧以先四馬 不如坐進此道 
 
人之處世,不應以美玉寶馬為貴,應以尊道修持為先。前者係逐末,逐末則亂起;後者係務本,務本則道生。亂起則傾危將至,道生則福壽無疆。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 何 
 
往古迄今,人人都以大道為貴,是何故耶?
 
不曰求以得 有罪以免 故為天下貴 
 
大道無言,不自曰求則得之。但人能發心向道,苦學尋求,必將得之。人之有罪,係因昧道逐物,將精神耗喪於聲色貨利之中,而不能自拔。如欲免此罪累,必須修道以達到全氣全神,使心無死結,境無死角,然後再無罪過之可言矣。因此道能濟度人之老病苦種種災難,而高出塵表,了脫生死,永住不生不滅之聖境矣。所以大道為天下古今之所貴也。
 
【總釋】 
 
此章言大道生化萬有,善人視如珍寶,不善之人不知保有。人之修道,應以樸實為歸,不可炫耀,淪入名利之鄉。而大道包容一切,照顧萬物,一體包涵,並無棄物,人人皆可修之成之。所以道生王公大人,使之牧民、教民、養民,希萬民各成道德,以出苦難。但萬民應知,大道求則得之,捨則失之。得道之助,可化去一切罪惡而登於至善。故天下古今,均以大道為尊為貴者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虛閑 的頭像
    虛閑

    宮室虛閑神自居

    虛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