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道藏源流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轉貼)《道教經典文庫》 檢索功能小貼士
20210419.jpg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藏有二十多種珍貴的清代道教經典,部分來源自羅浮山道觀藏書樓,應是民國時期以後,從廣東道觀或其他藏書樓散落至香港,再由捐贈者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贈送給崇基書院圖書館收藏。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為提升館藏的清代道教經典的學術研究價值,特別建立了「道教經典文庫」,利用現代電腦科技把這批道經全部掃描及數位化,使讀者可以更方便及深入地進行網上閱讀。


《道教經典文庫》網址:

虛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藏輯要 
 
清代學者雖然沒有重修《道藏》,但亦在繼續整理道經方面做出貢獻。
 
清康熙年間(西元1662~1722年),彭定求選《道藏》中173種道書,編成《道藏輯要》,按28宿字號,分為28集,共200餘冊。
 
嘉慶年間(西元1796~1820年),蔣元庭又新編《道藏輯要目錄》,收入道書達279種,共268冊,仍分裝28函。
 
清光緒32年(西元1906年),成都二仙庵又刻印《重刊道藏輯要》,賀龍驤撰《重刊道藏輯要子目初編》,共收287種道書,531卷。其中《道藏》外,明末、清初新出道經114種,288卷,為賀龍驤初編、彭澣然參訂本。同時另刻《道藏輯要續編》和《女丹合編》。

虛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萬曆續道藏 
 
明神宗萬曆35年(西元1607年)又敕第50代天師張國祥刊印《續道藏》,自「杜」字號至「纓」字號,凡32函,計180卷,稱《萬曆續道藏》。
 
《正統道藏》收入全真道典較多,蓋主要為全真一系的道士所修。《萬曆續道藏》則主要是天師道系的道書。
 
《正統道藏》與《萬曆續道藏》總計512函,收入道書1476種,凡5485卷。
 
 

虛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統道藏 
 
永樂4年(西元1406年)明成祖曾敕第43代天師張宇初纂輯、校正《道藏》。張宇初於永樂8年(西元1410年)卒,其弟張宇清領道教事。至明成祖崩殂,修《道藏》之事仍未完成,而後明仁宗、宣宗相繼嗣位,擱置未理。
 
明英宗嗣位後,追尊先志,重新發起編纂《道藏》,於正統9年(西元1444年)始行刊板,詔通妙真人邵以正督校。正統10年(西元1445年)這部道藏經重加訂正,增所未備,刊板事竣,稱為《正統道藏》。
 
《正統道藏》共480函,仍和《政和萬壽道藏》那樣以〈千字文〉為函目,自「天」字號至「英」字號,每函各若干卷,每卷一冊。《正統道藏》係梵夾本,所收道書已重行分卷,原有道書短卷則數卷合併為一卷,整部《道藏》共計5305卷。
 
顯然,由於元代焚經之禍,損失很多道經,致使增入元、明新出道經的《正統道藏》仍比全真道的《玄都寶藏》(7800餘卷)少了2500多卷。

虛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玄都寶藏 
 
全真道‧長春真人‧丘處機道長西行朝見成吉思汗之後,返回燕京,和宋德方語及道經泯滅,宜為復興之事。丘真人仙逝之後,宋德方遵其遺意,於西元1237年倡刊道藏經。
 
宋德方依僅存的管州《大金玄都寶藏》,請得朝旨和全真掌教尹志平之命,派人四處搜羅遺佚道經,由其弟子秦志安於平陽(山西臨汾)玄都觀總其事。秦志安在平陽玄都觀和李志全等道侶,將三洞四輔萬八千餘篇道書,校仇補定完整,並立二十七局,役五百多工,鏤道藏經版,於西元1244年全藏刊竣。
 
新道藏共計7800餘卷,比《大金玄都寶藏》增加1350餘卷,增入的多為全真道各祖師的文集、語錄及道典,仍稱為《玄都寶藏》。
 
丘真人西行朝見成吉思汗時,以「修身養命、減賦戒殺」規勸成吉思汗,得到成吉思汗的重視,成吉思汗甚至不乎其名,下令稱呼丘真人為神仙。丘真人西行時就曾以老子化胡自況,他的門徒造《老子八十一化圖》以表彰丘真人西行止殺的功績,並在宋德方的《玄都寶藏》中收入《老子化胡經》,這成了後來元朝官方焚燬道藏的藉口。

虛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金玄都寶藏 
 
靖康之亂後,金人統治了中國的北方疆土,北宋的首都東京(開封)也淪落金人之手,被改稱為南京。
 
金世宗於大定28年(西元1188年)下詔將南京(開封)的經版調到中都天長觀(今北京白雲觀的前身)。這些經版原本是《政和萬壽道藏》的舊版,靖康之亂後殘缺不全,由天長觀「提點」孫明道參照經書,補綴完全。
 
金章宗明昌元年(西元1190年)以補綴之經板印經一藏。金章宗又詔命孫明道遣道士搜訪道經,修纂道藏。道士趙道真亦丐化四方,籌集板材。
 
據〈十方大天長觀玄都寶藏碑銘〉記載,凡得遺經一千七十四卷(即為《政和萬壽道藏》未收之道經和新出的道書)。於是孫明道與諸道侶,依三洞四輔之例,品詳科格,商較異同,編纂成藏,共計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六百零二帙,題曰《大金玄都寶藏》。

虛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瓊章寶藏 
 
南宋孝宗淳熙2年(西元1175年),福州閩縣九仙山報恩光孝觀將其所保存的《政和萬壽道藏》五百四十函送往臨安府,太乙宮即抄錄一藏,四年成。其後又錄成數藏,六年成,分賜道觀收藏。
 
這次抄錄《政和萬壽道藏》也是一次增修,加入道書不詳,稱名《瓊章寶藏》。
 
乾隆《龍溪縣》志卷十一記載,玄妙觀(唐時初建名「開元觀」、宋代稱「天慶觀」)內藏手寫宋代《道藏》五百六十四函。這部《道藏》一直保存到清朝同治3年(西元1864年),才在太平天國與清朝的內戰中被焚毀。
 
引用資料: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丹道(增訂版)》、200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虛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和萬壽道藏 
 
宋徽宗也是位崇道的皇帝,他在即位之初的崇寧年間(西元1102~1106年)就下詔搜訪道教遺經,使道藏增至五千三百八十七卷,比張君房的《大宋天宮寶藏》多了八百二十二卷。
 
政和3年(西元1113年)宋徽宗又下詔訪求道教仙經,設經局,敕道士元妙宗、王道堅等詳加校定。福州知州事黃裳於政和4年(西元1114年)奏請建飛天法輪藏,以庋天下道書。道經經由道士校定後,即送福州閩縣,由黃裳役工鏤版。
 
政和6、7年(西元1116~1117年)全藏刊鏤工訖,進經版於東京(開封),名為《政和萬壽道藏》,共五百四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道書的雕版印刷,雖早在五代已經開始,但全藏付刊,卻始於《政和萬壽道藏》。
 
靖康(西元1126年)之亂,金人南侵,《政和萬壽道藏》焚毀殆盡。

虛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宋天宮寶藏 
 
《開元道藏》在安史之亂,多遭焚毀。北宋建立之後,幾位皇帝下詔搜集道經,重建道藏。
 
宋太宗曾經下詔訪求道經,得七千餘卷。他命令「散騎常侍」徐鉉、「知制誥」王禹偁校正,刪去重複,演寫送入宮觀,止三千七百三十七卷。這大約是端拱2年(西元989年)到淳化2年(西元991年)兩年間的事,參與修纂道藏的還有孫承恭、張契真等。
 
宋真宗時繼續修道藏,大中祥符2年(西元1009年)詔命「司徒」王欽若領校道經。至大中祥符9年(西元1016年)編成新的道經目錄獻上,宋真宗賜名《寶文統錄》,共四千三百五十九卷。
 
王欽若領修道藏,是在徐鉉、王禹偁所修的基礎上編纂的。而宋初道藏是按六部分類法成藏的,由於發現其「綱條漶漫,部分參差,與《瓊綱》、《玉緯》之目,桀謬不同」,才奏請張君房專修道藏。

虛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元道藏 
 
唐玄宗是個崇信道教的皇帝,在開元年間(西元713~741年),他下詔遣使搜訪道經,並在聽政之餘,親加尋閱,糾正謬誤。最後在他親自過問下,編纂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道藏,是為《開元道藏》,又稱為《三洞瓊綱》、《瓊綱經目》。
 
《開元道藏》的卷數有三種說法:
 
一、三千七百四十四卷。這是依照《文獻通考》的記載。
二、七千三百卷。這是依照杜光庭的《太上黄籙齋儀》的記載。
三、五千七百卷。這是依照《道藏尊經歷代綱目》的記載。

虛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