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淺釋.厭恥 十三章
 
馬炳文師父 註釋 
  
寵辱若驚 
 
身之受寵與受辱,寵來則易驕,辱來則易怒,驕怒應事,精神易失,應加戒懼!
 
貴大患若身 
 
有我有身,即是有生死榮辱。忘我忘形,則可合天合道。
 
何謂寵辱 
 
太上於此自問,什麼是寵,什麼是辱?
 
寵為下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 
 
自甘居於下賤有我,才有外來恩寵及污辱之相加。得其恩寵,應當驚懼,恐淫逸之傷身也。失掉恩寵,辱即將至,恐災難之降臨也。因此是寵是辱,皆應一概戒懼。
 
何謂貴大患若身
 
什麼是可貴呢?貴在能知道一己肉體之軀,隨時會有災難禍患的降臨。知道這一點,應加謀取解救之道。
 
吾所以有大患 為我有身 
         
肉體之身,是父精母血後天有形之物所組合結成。既落後天,有生必然有死。因為有此後天氣質之身,所以生、老、病、死、苦之災難必然相繼到來。所以身是吾人的心腹大患!
 
及我无身 吾有何患 
 
如果能捨去色身,修成法身,一旦做到「得道之日,升入无形」,與大道無形之體合而為一,則五行不到、父母未生之面目、依然如故。到此則宇宙一體,生死之苦,寵辱之擾,蕩然無存。吾又有何患難之可言?
 
故貴以身於天下 若可託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 若可寄天下 
 
能大慈大悲,民胞物與,尊貴天下的眾生如一已之身者,則天下眾生似已可以託付此人矣。愛護自己的法身,是為了福佑天下的眾生,則地府天元的正定,似已可以寄於此人一肩擔當矣。因此得道之士,應默默之中參贊化育,福佑眾生,不可自私自了。
 
【總釋】 
 
此章是太上大慈大悲指示人之寵辱生死,皆是大患。而大患之加,是為了人有此肉體之身。若能修成法身,與道合體,那就沒有生死榮辱之災難了!但修煉至此,不可成為一個自了漢。應運慈悲胸懷,普及天下蒼生。使天下之人,人人得道、個個脫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虛閑 的頭像
    虛閑

    宮室虛閑神自居

    虛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